有温度的楼市数据,有态度的专业观点,关注“地产S姐”头条号,带给您更多楼市干货。
正式落定前,几乎人人都达成了“美联储降息”的预期。
事实也并未跳票,北京时间今日2点,美联储宣布正式降息50个基点,降至4.75%-5.00%这一水平。
但“超预期”真谈不上,今天直播间预料到降息的小伙伴就占到了80%。所以短期大量资金回流,冲高楼市股市不现实。
我们真正应该关注的是这次降息对未来几年的影响?接下来“我方”会拿出什么“盆”应战?
壹丨50bp只是开始
这是过往60年,美元利率的走势图,大体趋势是不断降低的。
2022年前后,美元连续加息11次,重新进入加息周期,加息的主要原因是新冠疫情期间的大放水所致,美元被迫加息,目的是资金回流和缓解通胀,顺道借着强势的货币体系,在全球范围内收割。
今时不同往日,当造假数据被逐一公开后,表面繁荣的经济增长迎来大量质疑。
劳工统计局称,过去12个月内,美国非农就业人数减少81.8万人;
过去两个月,美元贬值、人民币升值,实际上“美元进入降息通道”是在“官宣降息”之前就已经发生了,内忧外患,美元过往的“高息路线”难以维系。
当然得承认当前美元体系的重要性,甚至是主导作用。
本轮50bp的调整,仅仅只是美联储降息的开始,年底累计降100bp,明年累计降200bp,都是有可能发生的。
随着美元正式下场降息,全球主要经济体一定会迎来降息潮。
对于国内而言,降息潮的来临,使得我国的货币政策空间大开,未来几年,更低利率的时代一定会来。
答案最快明天就能揭晓,9月20日上午,即将发布最新一期的LPR数据。2024年年内,国内至少还会降息一次,降准一次。
贰丨利好股市/楼市?
持续降息是大概率事件,全球资金会面临再次洗牌。
但这个“水”会不会流入中国,利好经济?会不会,流入楼市,带动房价上涨呢?
中国作为第二大经济体,肯定是有接水能力的,但资本的本质是逐利,实体制造、股市金融、房地产,甚至包括黄金......哪里有钱赚,资本才会去哪里。
前不久我们放开了外资医院进场的管控,其实就是在“引水入渠”,降息一定会有外来资金直接带动国内的部分行业,但各行也有自己的难题,大多传统行业包括房地产在内,还得靠自救。
中国楼市的三大症结就摆在眼前。
第一,库存过于高了。截止八月,商品房待售面积达7.4亿平方米,同比增长14.5%,其中住宅待售面积的增长更为显著,达到22.5%。这一数据反映出市场供应过剩的问题仍在加剧。
第二,消费信心不足。8月经济数据M1同比下降7.3%,再不优化表格形式,M1都快跌没影了,M2同比上涨6.3%,说明老百姓手里没钱,就算有钱也存银行了。
第三,地方债务高度承压。今年上半年31个省市中只有上海财政收支是正数,其他省份赚的钱,都不够养活自己了。
解决这三个问题的核心,只有一个字——“钱”。
之所以万众期待美联储降息,说到底还是因为美元降息给我们腾出了印钱降息放水的空间,算是间接利好经济楼市。
但这时肯定会有人问,难道美联储降息前,我们没有放水吗?M2明明增加50余万亿啊!
这就牵扯到“有效放水”和“无效放水”了。疫情三年、互联网/教培/地产/金融行业整顿叠加股市、楼市的双重下挫,这50余万亿有多少在金融机构了躺平或者空转,我们心知肚明,说白了资金也没好出路也就选择家里躺。
那么以往靠银行给企业贷款,企业扩工扩产,员工收入增加再来消费,从而带动企业正向循环发展的老路很难走通了。
这就是我们接下来要聊到的救市思路由“救供给侧”到“救需求侧”的转变。
叁丨关注接下来的动作
供给侧和需求测常出现在政府公报里,但其实不难理解。供给侧,即偏向生产企业,需求侧,则是市场中每一位消费主体,可以是企业,也可以是个人。
现在针对需求侧的提振,已经在全国范围中或展开、或试点了。
第一,无差别地给每一位老百姓发放优惠卷。近期广州电脑、家电、汽车等类别的消费,推出每人每项至少2000元的补贴,上海拿出40亿,用于补贴全行业的消费;西安也不例外,家电类的补贴很大,一级能效补20%,二级能效补15%,切实在为每一位消费者补贴。
第二,存量房贷继续下调的小作文看来是要被坐实了,降50bp也好,降80bp也好,能为每一位身背房贷的家庭降低1-2k的月供,大家不就有心情和条件反哺消费市场,消耗积压的产能了吗?
让习惯了吃“利息差”的银行把利润吐出来确实不好受,但到了拼经济的节骨眼上,大家还得抱团取暖,才能真的对经济修复做出贡献。
第三,国家队下场收房真该提速了。国家队直接收房,直接会解决当下商品房库存过大的难题,稳市场的同时还能保民生,之前有城市启动过试点,但节奏太慢、量太少,激不起多大的水花。
现在美联储降息了,印钞空间这不就来了,这也是地方化债的新出路。
第四,北京上海还僵着干嘛?真不用矜持了,该松松,全面放开了,才能让蓄水池发挥最大的货币承载作用。
美联储降息是利好不假,但接下来每一步的决策显然更重要,重点关注四季度,集中力量办大事,前提是先把楼市稳住。